71.71(1/2)

伊娃拍摄这部《布鲁克林》为的就是以情动人,大部分文艺片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伊娃并不会用过分戏剧化的转折和剧情去突出人物的困境然后去解决它, 这虽然很好看, 但是一点儿都不真实。

真实是平淡, 是看着荧幕上的阿尔沙, 会让人有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是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去关心她,即使直到故事的结束, 伊娃也只是给出了阿尔沙一个模糊的未来。

阿尔沙走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大桥下,做出了一个离乡者最初心的选择,但是她的前路、未来依旧是一个未知。

这种观众产生的对阿尔沙的关切之情, 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

而是伊娃通过镜头不断地渲染和叙述, 才完成的, 这依靠的是对节奏的把控。

伊娃是细节大师, 她通过许多细节打造了这样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女主角。

比如, 伊娃拍摄一个阿尔沙在家乡时候的场景, 看到那些从纽约互相探亲的人们,你可以看到阿尔沙脸上的憧憬、无限的憧憬。

而同样一个与之呼应的镜头,来到了布鲁克林, 某一次在街头,当阿尔沙听到有人唱出了爱尔兰歌谣的时候, 她竟然默默地凝视随后落泪。

她的一切感受, 都通过了导演的镜头细腻的被捕捉, 让观众感同身受。

你会发现, 伊娃几乎从来不煽情,不渲染感情,一切都是从细节入手,用大量的人物特写,让你不得不去关注主角的内心世界。

阿尔沙的演出是另伊娃满意的,毕竟这是一部主人公电影,阿尔沙的表现如果不出彩,伊娃拍得再出色也没用。

阿尔沙有其优秀的地方,虽然她有时候还略显生涩,但是她对情感的敏锐度很高,这样的体验就导致演员在每次表达悲或者喜或者怒的时候,她的感情表达不会重复。

很多演员演了很多年,别人都说他在演自己,为什么?

因为他的感情表达是重复地,而一个优秀的演员,是绝对不能让自己的感情表达重复,同样是悲伤,一百次演悲伤就得演出一百种不同的悲伤。

这才叫演技,阿尔沙基本做到了。

这是伊娃和阿尔沙共同努力的结果。

不过伊娃这人虽然不会调-教演员,但是她还是尽力在想办法调-教阿尔沙,只不过她每次说出来的话依旧像往常调-教别的演员一样充满了意识流……

凡是和伊娃合作过的演员,基本上都会吐槽这个不会讲戏的导演,他们是这么说的:“如果哪天你能理解伊娃科迪导演到底想和你说什么,到底希望你怎么去演出的时候,你大概已经外星语十级了。”

伊娃被吐槽的最狠的一次,是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他在《谋-杀》的片后采访里是这样形容伊娃是如何和他讲戏的,“当时,科迪导演,和我说了一句话……她说,埃迪,你得演出纵深感……”

小雀斑说得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大哥大姐们,你们谁能告诉我,什么叫演出纵深感……我这都能演出来,太不容易了!”

小雀斑又说道:“他还让我演得半包半诉、把情绪都含在眼里……上帝,我真的不懂啊,哪个演员能听懂伊娃在讲什么戏,他绝对是外星语十级!”

综上,有了那么多演员吐槽伊娃这个完全不会讲戏不会调-教演员的导演,阿尔沙也是做好了准备。

但是她还是被伊娃弄得猝不及防,因为伊娃今天对她说了一席话。

伊娃说:“亲爱的,这部电影既然构建在上个世纪的美国,那么不管是服饰、音乐、建筑还是人物,都必须带着优雅、复古、极简的禁欲系,你懂么,你要禁欲系!”

阿尔沙:“……我不懂啊!”

伊娃:“……你就脑内自己脑补你是一张上个世界50年代的船票,你要前往那个时代!”

阿尔沙:“……越听越不懂啊!”

伊娃:“……好吧,那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演吧,记住!禁欲系!”

此章加到书签